合肥大事记(1949-2019):合钢,曾经的曲折与辉煌

信息来源:市社科联发布时间:2020-08-12

1956年6月,合肥钢铁厂筹备处成立,标志着我市冶金工业的起步。

谁料想,刚起步就遇上了“大跃进”运动,首当其冲的是“大炼钢铁”。在“停车让路,让钢铁元帅升帐”口号鼓舞下,男女老幼齐上阵,全市各行各业10万余人,在100多天里不分白天黑夜地炼钢炼铁。小坩埚土高炉“遍地开花”,“白天处处黑烟冒,夜晚遍地火光照”,是当年全民大炼钢铁的真实写照。违背科学的结果是,冶炼出来的大多是含硫很高的废铁疙瘩——“大跃进”成了不折不扣的大倒退。

1958年节日游行队伍,职工抬着竹篾扎制的炼铁炉从省体育场出发

但合肥地区1958年也上马了有一定规模的钢铁企业,如省委财贸钢厂(大兴集合钢二厂的前身)、省机关钢铁厂(白水坝合钢三厂前身)、安徽省钢铁厂(和平路东合钢一厂前身),同年7月炼出了安徽第一炉钢水;1959年11月1日,合肥钢铁厂无缝钢管车间投产,生产出全省第一根无缝钢管。到1961年初,除了合肥钢铁厂,大多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兴办的小钢铁企业,统统关停并转,遍地开花的“小土群”更是长满荒草,不见踪影。大批职工被“非转农”,回到农村。

上个世纪60年代末,位于合肥东郊合裕路和北郊濉溪路上的几家钢铁企业重新上马,组建合肥钢铁公司,陆续组建耐火材料厂、焦化厂、钢铁研究所等。1985年底全行业有职工15000多人,实际生产钢25万吨,铁18万吨。随后20年,合钢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那时在老合肥人心目中,合钢就是一块亮闪闪的“国”字招牌。当“合钢人”,是一种荣耀;“女找合钢人”,是别样的幸福,也是十分让人骄傲的事。合钢有自己的医院,自己的学校幼儿园,自己的商店,自己的电影院,自己独立的电话、公交、燃气公司,甚至成立自己的刑警队,压根就是一个“小社会”。最鼎盛时期,合钢占地面积644万平方米,拥有员工2.4万人,资产31亿元。

进入新世纪,当技术革新、先进设备不断出现的新时代,人多不一定力量大。作为设计年产50万吨钢材的中型钢铁企业,人多也是包袱。合钢亏损加剧,2006年不得已与马钢洽谈资产重组,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以及“壮大主业、剥离辅业”等举措,2009年公司实现产值16亿元,利税达到1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89亿元,实现利税4.27亿元,其中利润2.69亿元。2011年1至8月份,公司经济效益再上新台阶,累计实现利税3.64亿元,其中利润2.01亿元,超额完成了公司年度利润计划,成为历史新高。

曾经沧海难为水,往日辉煌过眼云。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全国的冶金行业不景气,钢铁产能过剩。“合马”最终未能改变合钢的颓势。2011年11月25日,这座合肥最大的企业宣告破产。曾经的“合老大”终究退出了历史舞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工厂可以破产,但工业印记不能磨灭。合钢承载了半个多世纪工业文化发展史,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必须有效保护利用。2018年12月17日,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合钢成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下一步,合钢核心面积4万平方米范围内的1958年原始小高炉,以及100立方米、314立方米、349立方米、380立方米的高炉4座,和厂区“630”车间等,还有《合钢战讯》《合钢战报》《合钢报》、合钢老人口述史(视频资料),都将得到保护、开发和利用,以合钢为基础的合肥工业博物馆呼之欲出。

土法炼钢

大兴集,炼钢工人下班路上。新铺的铁轨穿过“一里三公”

(宋包拯孝肃公、明蔡悉文毅公、清李鸿章文忠公)墓地

钢化飞溅生产忙

1959年11月1日,合肥钢铁厂无缝钢管车间投产,生产

出全省第一根无缝钢管

作者: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