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肥社科 > 社科研究

合肥市社科界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登

发布时间:2014-12-15

                       合肥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路径研究
                                               张 涛
      摘要: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旅游是其重要功能之一。文章在揭示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互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合肥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路径建议。旨在推动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把合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城市。
      关键词:旅游产业;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机理;路径;合肥

      一、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的互动机理
      (一)城市建设为旅游产业提供资源基础
城市旅游最初源自西方。在西方的工业化社会阶段,旅游与城市是相互背离的。高速的工业化,使城市环境恶化,居民工作生活紧张、压抑,导致城市居民渴望逃离城市,回归自然,于是,城市的旅游功能便退居于工业、居住、商业、交通等功能之后,城市成为主要的旅游客源地。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的综合实力增强,环境得以优化,配套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商务、会议、交流的客人,并能提供非城市地区所没有的娱乐、文化设施及独特的旅游体验,使城市具备了旅游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旅游开始“城市化”,城市成为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的统一体。
      (二)旅游产业促进城市建设
      国内外众多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实践证明,旅游产业能够使城市增加直接经济收入,并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美化环境,提升对外开放度,展示城市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投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市民休闲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
      二、合肥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路径
      (一)打好“巢湖”这张合肥旅游发展与城市营销的新王牌
      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成为合肥旅游发展最大的亮点和最有力的支点。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应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巢湖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设计特色化与多样化的旅游活动,打造巢湖旅游目的地;在此基础上设计包含巢湖在内的合肥市综合性旅游产品体系及针对特殊旅游动机的专项旅游产品体系。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应综合运用技术、宣传教育、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治理、保护好巢湖及其周边湿地的水资源,控制沿湖旅游地产项目数量、建筑高度、离湖距离,以保护湖天相接的胜景,确保旅游设施数量适度并与周边景观协调;对巢湖受损的历史文化遗迹及时整修并构建长效保护机制;科学测算旅游极限容量和最佳容量,采取有效措施将游客接待量控制在此范围内。在旅游营销和城市营销方面,应策划各种节庆、会展、比赛、影视剧,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大力宣传巢湖旅游及突出巢湖形象的合肥,充分借助大湖知名效应来提升合肥的旅游吸引力以及对人口、资金、技术、品牌等各种城市发展要素集聚的吸引力。
      (二)统筹处理好“湖与城”、“新与旧”的关系
      经过多年建设,合肥这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拥有中国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中国淡水龙虾之都、中国坚果炒货之都、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等三十多项荣誉称号。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独立拥有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在合肥的旅游发展和城市建设中,既要高度重视“大湖”这个新的城市名片,也要注意充分利用原有的各种“名城”资源,持续强化原有的“名城”特征,实现“湖城联动,相得益彰”。
      目前,由万达集团在滨湖新区投资的合肥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已经签约,华侨城集团公司和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也都计划在巢湖沿岸投资兴建旅游综合体。这些新的大型旅游项目必将丰富合肥的旅游产品体系,也将助推合肥的城市建设,但是,它们应有体现合肥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的体验项目,而不应是这些投资公司旗下现有主题公园的简单复制和移植。同理,在合肥旧城改造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不能简单地毁旧翻新,一味地追求“现代化”和“国际化”,而应对某些能够承载“合肥记忆”的“陈旧符号”进行保留、修缮、保护,使城市建设“新旧辉映”。这将有助于合肥旅游和城市形成识别度较高的特色形象。
      (三)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旅游者需求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业涉及的产业非常广泛,产业边界并不清晰,其产品是由很多传统上独立存在的相关产业共同提供的,甚至有学者认为旅游业并非简单的综合性产业,而是无边界产业。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若能与相关产业紧密融合,则既能改善旅游资源条件,又能充分发挥旅游对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功能,培育新市场,满足新需求,创造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
      合肥市应构建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促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林业、商业、餐饮、体育、节庆、会展、动漫、演艺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森林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休闲运动旅游、体育赛事旅游、节庆旅游、会展旅游、动漫旅游等旅游产品,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地产、旅游餐饮、旅游纪念品设计、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旅游演艺等交叉业态。
      (四)巧妙实现城市社会文化空间与旅游体验空间的融合
      旅游是人们对异地空间的一种体验,因此,城市社会文化空间里的每一个元素都可能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若能将整个城市社会文化空间作为旅游体验空间来打造,则既能提高城市硬件系统的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又能避免旅游发展与城市社会文化发展上的重复投入与建设错位;既能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又能让市民最大程度地享受到由于发展旅游产业而带来的生活环境改善,还能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影响力。被世界旅游组织和我国国家旅游局联合评定为“2006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杭州市将个别农贸市场、派出所、法院、社会保险中心、新闻媒体单位等都作为国际旅游访问点对国际旅游团队开放,成为城市社会空间与旅游体验空间融合的成功范例。
      目前,《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已经正式公布,构建了大合肥“1331”的空间格局。笔者认为,合肥市应使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大景区”,而不能仅将旅游发展区域理解为划定的一些“旅游区”。合肥的城市建设应兼顾市民生活和游客旅游的需要,注意风景化、协调性、文脉感、艺术化,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充分利用建筑、特色街、社区、科教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养老院、剧院等城市社会文化空间来发展旅游。
      (五)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促进就业的社会功能和科教城市院校密集的资源优势
      就业为民生之本,也是城市管理者必须考虑的社会问题。旅游业劳动密集型特征突出,就业岗位层次多,产业关联系数大,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在一些旅游城市(如海南三亚和云南丽江),大批外地人涌入成为旅游投资者和经营户,侵占了当地居民本应分享的旅游发展利益,而原住民生活成本因游客的旅游消费抬高当地物价而急剧攀升;在农家乐旅游中,经营户为外来投资者、服务员为外地人的现象也不少见,从而使旅游本应带动当地农民就业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而被征用了土地的农民因失去土地并缺乏从事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能力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而言,这种现象既形成了旅游经济漏损,降低了旅游乘数效应,也影响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此外,策划、电子商务、管理等高层次岗位人才和优秀服务人员供不应求的现象较为普遍,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合肥要防止出现上述不良现象,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本地居民就业的带动作用。
      相关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各类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并引导、培训本地待业人员进入旅游行业;大型旅游项目落户合肥时,可以明确约定其为本地居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在巢湖旅游发展中,应考虑当地居民能否融入渔家乐、旅游商店、旅游餐饮店及游船经营等业态就业,有计划地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使其具备旅游从业能力,并鼓励金融机构为当地旅游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资金支持;发挥科教城市院校密集的资源优势,针对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产业相关专业人才,既为合肥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也让旅游产业成为解决合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六)构建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创新系统
       “开明开放、求是创新”是合肥的城市精神。应让“创新”充满合肥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各个方面,呼应“创新高地”的城市形象定位,打造合肥旅游产业和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升级版。在观念方面,要增强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路径的创新意识;在规划编制与修订方面,要提高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创新度;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要用创新的思维发现可以利用的城市资源;在宣传促销方面,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展现合肥旅游吸引力和综合吸引力;在管理方面,应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更加有效的“大旅游”管理机制,相关部门联合提供更加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引导合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有效地助推合肥城市建设;在区域合作方面,应积极利用长三角和中四角城市群合作平台创新涵盖旅游产业的区域合作机制。
      三、结语
      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发达的大城市往往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一座城市的建设如果能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良性互动,那么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会更加明显。本文在分析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互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合肥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路径,旨在推动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把合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城市。(作者单位:合肥学院)

                              环巢湖南岸产业结构调整实践研究——以散兵镇矿山、花炮为例
                                                        徐志仓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发展战略定位下,加快了对环巢湖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节奏,巢湖南岸的传统产业——矿山和花炮随之步入到整体改造转型阶段,在这转型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困境?以及怎么转?这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就是通过实践调研来探究巢湖南岸散兵镇的产业转型的进程和效果。

      关键词:区域调整;产业转型;环巢湖南岸;经济发展

      自2011年区划调整后,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合肥市经济发展从滨湖时代转到环湖时代,环巢湖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合肥市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经济发展战略中,突出地将环巢湖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新举措,在经济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巢湖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尤其是作为原巢湖市管辖区域的环巢湖南岸产业结构在新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调整?更是值得关注。
      一、散兵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
      在环巢湖南岸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尤其以槐林渔网、高林花炮、散兵矿山等几大块状集群产业引人瞩目,它们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大的贡献,槐林渔网由于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以出口为主,近几年的发展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其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成本较小,当前仍然是得到政府鼓励和支持的,而散兵矿山和高林花炮(注:2004年高林并入散兵镇)其发展虽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较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这两大产业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背景下下,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下面笔者就具体分析该地矿山和花炮在经济中的状况。
矿山和花炮作为散兵镇的两大主导产业,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是毋庸置疑的,首先看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上来看,区划调整之前的2011年散兵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是7100元,这较同期巢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是近千元,我们在该镇高林社区调研期间,当地的居民就很明确告诉我们,当地的实际消费水平是要高于巢湖市区的,消费水平高也印证了当地居民的富裕程度,而农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据我们的初步统计,有超过50%以上是工资性收入和自主经营收入,高林花炮区域即使是65岁以上老年妇女通过卷筒一年也有超过2万元的纯收入,而一年的工作时间还只有七个月左右;其次就是两产业对就业贡献,当地农民工资性收入高还在于当地矿山和花炮产业带动了大量的就业,这从政府以及协会所公布的数据中就能够体现出来,据散兵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介绍,该镇矿山发展高峰时,在该镇从事石料开采、加工、运输的从业人员大约有18000人;而花炮产业更是因为其劳动密集型和产业链长的特点,不仅吸纳了当地全部富余农业劳动力,而且还吸引大量外地工在此就业,据散兵镇花炮协会数据,该镇花炮产业的就业人数高峰时达46000人,其中约有12000人直接从事一线生产,而散兵当地人口的总量也才42000人,由此可见这两个产业对就业方面的贡献了;再次就是税收的贡献,该两产业不仅是地方居民就业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据地税部门介绍,在进入转型升级之前,地方政府来自矿山开采和花炮生产的直接税收年超过5000万元。
      由于这两个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使得矿山自2005年开始进入整顿,到2012年8月结束,矿山的数量是从高峰时期的200多家减少到只有15家;而花炮产业更是明确到2013年底将全部关停,花炮产业调整工作其实早在2004年就已经拉开了序幕,第一阶段是将800多家家庭作坊整顿为90多家股份制企业;第二阶段是进一步规范为54家企业;第三阶段是到2013年底花炮产业彻底关闭,对于烟花爆竹的关停并转,其依据是2010年10月18日颁布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全监管局等部门关于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有序退出意见的通知》,当年全省就有35家花炮企业退出生产,而这当中有18家就坐落在散兵镇,由此可见花炮产业在该地经济中的地位情况。[ 巢湖散兵镇烟花爆竹生产现状调查[OL].www.ahradio.com.cn,2011.12.29]对于该两产业的转型升级,到底该怎么样转?目前还是处在摸索进程中,政府介入其中以加快转型的步伐,这到底有没有可行性?我们可以先从理论层面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

      二、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理论综述
      当前阶段正是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到具体的层面就是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步伐,所以从理论层面对产业结构理论进行梳理,这有利于在实践的层面形成更好的理论支撑引导。就目前的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文献来说,主要是集中在这样的四个层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内容到底指的是什么?该词最早来源于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20世纪50年代被其用来概况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是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这被大多学者所认同并付诸应用,但也有学者并不赞同这种认识,例如产业组织理论创始人贝恩(1966)在他的《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一书中就认为产业结构应该是具体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而并非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另外也有学者是从更为广义的角度来分析,认为产业结构是产业的地区分布状况[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204页],例如孟昌(2012)认为产业结构是产业间和产业内的各企业之间在投入、产出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关系[ 孟昌:《产业结构研究进展述评——兼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产业结构研究取向》[J].天津财经大学学院,2012(1)]。二是产业结构为什么要调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从资本有机构成提升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将是不断提高,使得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成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宋涛:《调整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2(11)]产业的变化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变化。杜能(1926)在其所著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中,是以农业为对象,来研究一国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杜能圈的产业构造概念。现代经济学家更多的是从知识与技术创新、人口规模与结构、经济体制、自然资源禀赋、资本规模、需求结构和国际贸易发展等方面来分析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贺菊煌(1991)就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因为技术发展的结果,而姜彦福(1998)则是从消费者需求转换推动生产结构的转变来分析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变迁的方向是什么?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1690)在其《政治算术》中就指出:“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的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的多。”[ 威廉.配第:《经济著作选集》[J].商务印书馆,1981,第19页]后来科林.克拉克继承了费歇尔关于产业划分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产业结构变迁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即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进而从制造业向商业及服务业进行转移,[ Clark,c.,l.rewritten.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M].london:macmillan,1957]这进一步验证了配第的表现效益观点,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主要分析产业间的变化规律,而对产业内尤其是工业内部的结构变化,霍夫曼(1931)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通过分析多个国家的经济数据,认为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这就是“霍夫曼定理”。另外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是从边际效率的角度来分析现代产业对传统产业替代。里昂惕夫(1966)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问题,其重点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四是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我国长期以来在经济体制上所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理论研究是从80年代才开始的,早期主要都是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角度进行研究,随着西方主流经济学被引入后,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人们更多的开始运用模型来展开实证研究,刘伟(1995)就是通过对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认为工业制造业对于工业化未完成的国家无论对于国家生产总值的增长、科技进步、资本效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当前的主要动力在第二产业,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来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外部的规模经济性。

      三、散兵镇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然性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增长后,如何使得高增长趋势能够持续?这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宏观上是如此,对于一个小区域的经济发展来说同样如此,巢湖南岸作为环巢湖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合肥市提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新战略的形势下,其产业结构的转型就更是值得关注,下面我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次对他的发展分别加以分析。
      (一)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要求。从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上看,连续30年保持在平均9%以上的高增长速度,这是同期全球平均增长率的三倍,这已经足以吸引外界的眼球,但与此同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困境?对于这样的发展中问题,中央政府也是早有意识,早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高层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例如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提出了两个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更是就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方面提出:“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规划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未来的经济发展方面也是进一步的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从中央政府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上来说,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看成是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的关键。而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实上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的升级就是它的有力支撑,在这两者的关系方面,原工信部部长苗圩2012年曾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 苗圩.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N].经济日报,2012.11.21],同时就如何展开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措施。
      (二)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中观层面上是实现区域经济赶超的关键。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予以统筹合理利用就显得非常必要的,2011年安徽所进行的区划调整,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之一就是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这在给合肥市整体经济发展释放空间的同时,也是对合肥市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好巢湖这一品牌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背景下,合肥市对环巢湖区域经济发展寄予高度重视,将环巢湖经济作为合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和亮点,对此合肥市于2012年1月发布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国际招标,对环巢湖的经济发展予以统筹规划,对环巢湖区域实行统筹发展和特色发展,其中对巢湖南岸的定位是生态控制区,所要发展的重点是山地旅游业,且将散兵镇作为沿环巢湖十大特色小镇之一加以建设,将围绕“温泉旅游度假、大湖生态观光、人文探源之旅”三条主线,整合优化旅游、度假和休闲空间,开发旅游产品。这必然对其既有产业进行重新的规划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对环境破坏力较大的矿山业和对安全影响较大的花炮产业进行调整,也就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加快环巢湖南岸的产业结构调整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这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所呈现的多是资源的高投入和低效利用,产业之间的发展缺乏联系,进而导致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低,这一点在巢湖南岸散兵镇的产业结构布局及其发展中就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散兵区域矿山业过去主要就是开山卖石子,发展所带来的三大负面就是事故高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制约。例如在矿山区域,由于开矿和粉碎,粉尘特别严重,空气的能见度即使在晴朗天也是非常低的,多数农作物上普遍都有一层厚厚的粉尘,开矿也使得山体被破坏,当地的优质茶叶种植受到影响,环境的污染还使得当地本已存在的优质旅游资源难以得到开发,另外矿石运输上的严重超载,使得该地外出的道路全部存在严重破损,尤其是通往省城的省道105线基本成为一条废路。另一产业花炮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视,在当地,烟花爆竹燃烧时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各种金属、非金属氧化物,并产生大量的烟尘颗粒。其中,燃放鞭炮产生的PM2.5浓度是普通空气的5.4倍,最高时可达66倍,另外每年都有花炮伤人的事故发生。两产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嫁了大量的成本,据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的估计,仅关闭该地26座矿山、关停破碎机143台,进行生态恢复和产业转型,其整个工程总投资估算就要达到8.4亿元。

      四、产业结构转型的难度调查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环巢湖南岸的产业结构调整都有其必然性,而从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的主导动力上来说,可以分为政府推进和市场推进两种模式,就环巢湖南岸的产业结构调整而言,真正开始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但在区划调整之后,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推进的速度明显加快,但在推进这一转型的过程中,也是有一系列的困境所在,通过对该地多层次人员和企业的实地走访调研,进而了解到产业结构的调整能不能成功,在下面这样的几方面还存在制约因素。
      (一)来自地方政府方面的阻力。对巢湖南岸的矿山和花炮产业进行调整转型,这是虽然是政府的举措,但不同层级的政府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县级以上政府更多是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层面来主导推进这些工作,而从产业落地区县级以下政府来说,对经济发展产生真正影响的还是该地的县域经济,随着主导产业的被调整,短期内对地方政府产生直接的影响就是税收和就业,单就税收方面来讲,花炮和矿山年直接给地方政府提供的税收超过5000万元,进而形成地方财源上的缺口。且随着主导产业的消失,依托于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也随着解体,尤其主导产业所带动的餐饮、娱乐、服务等相关第三产业的随着衰退,而这些相关的配套所提供的税收多为地方直接财政收入,是难以从外部得到弥补,在收入减少的同时,为了稳定就业和其他民生支出因为主导产业的调整而有着更大增加,这都使得地方政府在落实这项政策方面的积极性上是大大折扣。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当地居民收入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将影响产业转型的成功。从长远的角度看,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从短期来看,这却对当地居民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转型难以得到他们的有效配合。例如就笔者在高林社区花炮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政府的目标是到2013年底将所有的花炮企业全部停产关门,上级政府从政策和资金方面扶持花炮企业转产,政府为了这些工作,也是投入了巨资,例如资金补偿上对所有转产的花炮企业,将他们的资产进行评估,政府按照资产评估价的70%给予现金补偿,这样对花炮主体企业来说基本没有什么直接损失了,而对产业链上的附属企业来说可就惨了,主体企业存在时,他们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购买一台花炮所需的卷筒机,投资7-8万元,这样就可以将家庭的富余劳动力都利用上,即使是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年的人均纯收入也可以达到3-4万元,并且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控,且一年只有大半年时间是工作的(夏季高温花炮产业不生产),这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主导产业转型后这部分花炮附属产业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这就造成了2012年省道巢庐路多次出现大规模堵路事件的发生。我在对该镇一家纸箱厂调研中就了解到他的生产经营与收入变化情况,作为一家主要为花炮装箱配套的企业,其发展高峰时期雇佣的工人就有20多人,年纯收入二三十万元,而2013年,随着花炮产业的转型,其雇佣的人数也大幅度下降到只有4-5人,收入也大幅度下降,按照他的说法,该镇经济(其实是社区)是倒退了10年。
      (三)就业问题将成为巢湖南岸产业转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在巢湖南岸的散兵镇仅矿山和花炮两个产业及其附属的产业链,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超过6万个,其中在矿山和花炮两个主导产业中直接就业的有12000多人,其余的主要是从事附属产业工作,尤其是花炮产业的产业链非常长,且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花炮的附属产业包括纸板、印刷、纸箱、卷筒、打底泥、运输、批零销售、餐饮、房屋出租等,花炮产业发展的高峰时期,仅散兵镇高林街道就有各种品牌烟花爆竹的“直销店”五六十家之多。主导产业与附属产业的就业比例我们了解一般在1:3左右,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就业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全部就业问题,而且吸引了外地超过5000人在这里务工。在主导产业消退的情况下,这对当地的就业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冲击,在我们调研期间,整个高林街道的门面房多数是关闭的,整个街道也显得较为了冷清。曾经在该领域中就业的人员目前的就业情况有这样的几类,首先是原企业老板们,这部分人中除少部分选择了在外地或本地重新创业,56户改造企业目前实际重新创业的只有不到10户,多数老板级人物目前还是处在观望中,一方面是对不熟悉的产业不敢贸然介入,另一方面也是碍于面子不愿给别人打工;其次是在这些企业中务工的人员,他们中的年轻人多数已经外出就业,而年长的多数只能打一些零工,收入急剧下降;再次是给原花炮主导产业做配套的家庭作坊中的就业人员,由于他们所购买的资产专用性程度高,损失较大,目前虽然也有一部分进行转产购买网机生产渔网线,但收益情况并不乐观,多数也是处在等待观望中。在已经成功转型的企业中,所吸纳就业的情况也是非常弱的,我们对其中一户转型从事养殖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其原来直接雇佣的工人就有好几十人,转型后新企业投入的资金有300万元,但现在只雇佣3人,因为效益不明显,对从事新产业的信心也不是很足。
      (四)新旧产业的对接方面的困境。经济的发展,产业是支撑,尤其是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发展,矿山和花炮作为环巢湖南岸散兵镇曾经的主导产业,在市场中是有竞争力的,这也使得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随着在将矿山和花炮作为传统产业加以整顿后,地方政府也对该地的未来产业进行了规划,将依托当地的山水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依托央企中材来重点发展建材、依托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等几个方面,但从这几个产业的发展对承接现有产业转型的实际需要方面来看,在对接方面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首先是这几个产业能不能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甚至还只是在规划,不确定性非常高;其次是即使这几个产业的发展都能够成功,但需要有一定的投入期,形成真正的效益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在老产业与新产业的对接空档期中,如何解决当地经济发展问题,尤其是就业问题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五)转型难的另一因素就是投资强度方面的因素。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加快对环巢湖南岸传统花炮与矿山的治理,这两个不符合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规划的产业,纳入了停顿转型的进程中,由于巢湖市经济总量在合肥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低,2012年仅为4.49%,所以这两个产业的停顿对合肥市经济整体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但对于依靠于此的散兵镇来说影响可谓巨大,现阶段转型面临的另一大问题就是政府所设置的投资强度和环评指标限制,原有的投资人几乎都属于小微企业之列,即使这部分企业主有意转产投资,他们对新产业的投资强度往往很难达到政府所设定的最低标准,甚至在审批的环节就难以通过,所以花炮产业停产后,持观望态度的业主是不在少数。

      五、产业结构转型如何转的思考
      产业的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也是社会统筹发展的需要,而对于一个地方的产业转型来说,也需要依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应该做到分步骤、有规划的落实,就我们此次对散兵镇的矿山和花炮两个产业的转型情况调研来看,矿山的转型是得到了共识,而对于花炮产业在短期全面的转型,还有着不同的声音,因为其对就业和当地居民的收入所带来的影响是要远大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此也形成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转?我认为在不同的阶段应该以解决主要矛盾问题为突破口来展开,结合当前的转型中就业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认为可以从这样的几方面来强化。
      (一)培育主导产业,重塑产业链。一个地方的经济能不能活、能不能稳?主导产业是关键,就散兵镇来说,其经济总量长期以来一直居于县级巢湖市各乡镇经济的前列,矿山和花炮两个主导产业也是非常关键的,现阶段在政府的主导下,强制性的对这两产业进行转型,既然是转,就必须要对新主导产业加以明确,就我们调研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地方政府目前是将建材(中材水泥)、渔网、旅游和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的方向,尤其是渔网产业,这是环巢湖南岸槐林镇的传统优势产业,这里也是全国四大渔网基地之一,且渔网产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劳动密集型,借助现有的渠道和技术,来解决产业转型中亟待化解的就业问题,进而使得转型的成本相对较低,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从实际推进的效果来看,总体也还是不错的,为了推进与槐林渔网的对接,镇政府给予每个网机购买者2万元的补贴,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目前高林片区已经购买网机120多台套。但对于这样的产业转型,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他的不足之处,由于渠道和技术的外化,使得收益难以最大化,所以下一步政府的工作就是要破除行政壁垒,要将“槐林渔网”的区域品牌打造成为“巢南渔网”区域品牌,同时要进一步的做精品化,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情况发生。
      (二)做好山水文章。我们在环巢湖南岸调研中,地方政府的经济负责人多次给我强调了其资源的优势,坐落于银屏山下、巢湖岸边的散兵镇,其非常重要的资源就是“山”和“水”,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做好山水文章是非常关键的,对矿山产业的转型是为了更充分和高效的利用山资源,变以前那种简单粗放的卖资源为持续利用资源,在现阶段的山水资源利用中,主要有这样的几种类型,一是充分利用山水资源优势进行养殖和加工,目前在环巢湖南岸从事绿色养殖的农户十几家,其中由花炮或矿山转型而来的就有多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土鸡养殖、藏香猪养殖和湖羊养殖等,另有水产品的冷冻与深加工;二是利用山水资源进行绿色有机食品的种植,例如食用菌和茶叶;三是利用山水资源,开发农家乐旅游产业的,且随着巢湖东庵森林公园正式纳入开发开放范围,巢南农家乐旅游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期,目前已经注册的农家乐企业五六家,上规模的1家;四是利用山石资源,开发新型建材,目前在原矿区内,环保砖和人造大理石项目都已经逐步上规模。对于这些利用山水来进行产业拓展的企业来说,我们认为短期内要做好规划,做成精品、打响品牌是非常关键的,不能够成为普通的资源开发。
      (三)做好合肥的后花园和产业配套基地。区划调整后,巢湖的经济发展与合肥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合肥将巢湖经济发展的定位是在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旅游等几方面,这是统筹发展的必然,所以小区域的产业转型也必须要落实在整体规划中,从短期内来看,解决原产业停顿后所出现的就业问题是关键,就环巢湖南岸散兵镇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传统产业的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采取的差不多是休克疗法式的整顿,而规划中的新产业培育与成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段,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需要做好配套工作,一方面是为坐落在地方的央企——中材水泥做配套,强化央地沟通,将央企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后续工作由地方进行包干,这样一方面为地方解决就业做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密切央企与地方的关系(注:目前无论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百姓对该央企坐落在本地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不欢迎的态度);二是加强与合肥经济的对接,进而成为其产业链中一环,尤其是将合肥制造产业链中一些劳动密集环节,转移进来,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实现区域发展的同步化。
      (四)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在合肥市大湖名城的建设规划中,环巢湖区域对于传统工业的发展将是采取限制措施的,为了治湖,在环湖区域所强化的是生态建设,这对环巢湖南岸的散兵镇来说,在产业发展的空间选择上是有限的,结合合肥市的环湖生态规划与环湖南岸传统产业转型后的就业,我们认为,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是解决存在问题非常关键的方面,从我们对该区域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存在有这样的几方面,首先是农产品的转化率低和附加值低,所生产的农产品的销售多数还是原料状况,这里虽然有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槐祥集体,但也主要是储存和初加工;其次是销售渠道的局限,精细化的农产品是有了,但渠道控制权却在别人手里,所以效益难以上去,例如这里的土鸡养殖,所销售的途径就是本地市场和外地的鸡贩子,饲养者对销售渠道建设缺乏认识和投入;再次就是品牌的意识差,这里的多数农产品还是没有品牌的,少部分虽然注册了商标,但对于如何进行品牌建设?基本是没有投入,导致市场难以被有效开拓,而这几部分都是现代农业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作者单位:巢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