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肥社科 > 社科研究

合肥市落实开放发展理念的路径研究

--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登

发布时间:2017-04-25

             胡厚翠                       

  【提 要】 当今世界,开放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认为合肥市今后要深刻把握开放发展的理论精髓;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对外开放投资环境;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以及加快布点对接“一带一路”。 

  【关键词】开放;发展;实现路径;“一带一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目标与发展取向等最新认识与突破。其中,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市正在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如何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是当前急需着力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深刻把握开放发展的理论精髓 

  1、开拓两个市场:提升对内和对外开放 

  一是在对内(国内)开放方面,做到: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格局中,不断优化东向长三角开放和西向长江中游经济带的双向开放结构。第一,以东向为主导,利用长三角超级城市群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以开发区、示范区为平台,着重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开放合作、承接创新和互惠互利。积极参与长三角新一轮开放,特别是加强与上海联动发展,推进上海合肥直通式联动的空间结构构建,拓展江海联运。第二,开拓西向开放格局,以武汉、重庆、成都为重点,主动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和互动,积极参与西部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立体交通网络,经营好合肥的“合新欧班列”,参与武汉、重庆、成都的国际班列合作,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占据一定份额。 

  二是在对外(国外)开放方面,做到:第一,加快编制我市“十三五”开放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合肥都市区国际化行动纲要(2015-2020年)》,加强与先发地区沟通对接,提出经济、创新、商务、文化、会展、旅游等多个国际化领域行动方案和重点任务,突出我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等全新战略定位及打造内开放型经济高地等重要发展目标。第二,量化国际化主要指标(包括人均GDP、世界500强企业数和地区总部数、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对外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进出口总额、国际专利申请量、国际学校、中外合作知名大学、国际性医疗机构、外籍常住人口、国际游客占常住人口比重、国际会展年举办次数、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处数、国际班轮航线及旅客吞吐量等),优选谋划都市区国际化重要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第三, 依托长江经济带开放大格局,在“开拓欧美日韩”的同时,发挥合肥经济比较优势,积极加强对东盟、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开放,利用国际市场促进合肥开放。第四,经营好合肥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依托合肥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和国际空港、国际班列,扩大外贸、物流集货半径,争取把全省外贸50%以上的货源集中到合肥,将合肥建成为全省向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商品出口的中心集散地。 

  2、开拓两个向度:“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 

  一是在“引进来”方面,做到:第一,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在继续采用中外合资、合作、独资等经营方式开办新企业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并购方式设立企业。将境外发行股票吸引外资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组织企业到境外上市,有计划地通过股票等证券投资方式吸引外资。第二,着力引进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发展产业辐射带动和技术溢出能力强的高端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加工贸易产业优化升级。第三,要在引进、承接产业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引进总部经济。争取已有的外资、合资企业将地区营销总部、研发中心入驻合肥,使我市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第四,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总部、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创新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营运管理中心等职能型机构,加大对世界500强、行业100强企业的引进力度。第五,着重引进、承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向服务外包、软件外包等新形态延伸,积极发展与加工贸易相关的运输、仓储、物流配送、人力资源市场、检测维修、报关咨询、法律、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加工贸易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提升我市的产业结构层次。 

  二是在“走出去”方面,做到:第一,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遇,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方向,将投资促进与重大产业发展相结合,构建我市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高地。第二,整合优势资源,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家电、高端装备等融入全球产业布局、拓展全球业务网络,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第三,依托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占据市场制高点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围绕实施“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行动计划,加强出口品牌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建立品牌设计、营销和推广中心,完善出口品牌培育工作机制,提高出口品牌的综合竞争力。第四,重视对本土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国际生产体系,获取资源开发权、国际知名品牌和先进技术,推动进行全球化布局,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第五,支持我市企业在境外开展生产加工、资源开发、营销网络、技术研发、品牌并购、文化和教育等对外投资项目及对外承包工程和高层次对外劳务合作项目,结合境外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推动我市工程和农业机械、智能制造等装备制造企业开拓市场,扩大出口。 

  3、开拓两种贸易: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 

  一是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在继续加强商品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发展合肥文化产业、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外包产业等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辐射力,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扩大服务贸易规模。重点扩大工程承包、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规模。二是积极申报设立合肥自由贸易区,打造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强引擎”,以自贸区建设带动我市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改革。 

  二、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对外开放投资环境  

  一要建立公开透明、高效有序的新的贸易投资体制。第一,深入研究把握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的规则和标准,学习借鉴上海、广东等开放型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立足合肥实际创建与国际高标准制度规范接轨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规则。第二,学习和效仿上海自贸区经验。研究设立高开放度的投资负面清单,高标准的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和智慧财产权标准等,并以合肥保税区、新桥空港产业园等为平台尽快试行完善,使之成为合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先行区,为建立自由贸易区准备条件。第三,探索推进我市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以优化流程为核心的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 

  二要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放宽对外投资的各种限制,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鼓励创新方式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和联合投资等。突破国资、民资、外资的隔绝樊篱,发展混合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一步放开投资准入,扩大民资、外资投资空间。 

   三要推动建立长江经济带各主要城市经济合作体制。第一,深化政府层面的协调合作,更加着力于构建企业、社会组织、精英人士广泛参与的网络化合作机制,推动合肥与长三角、合肥与中西部主要城市现代产业的运作机制衔接和要素资源的便捷流动,实现各城市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对接交融。第二,要在政府层面的城际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动员在肥的各地商会、行业协会开展对口协调合作,鼓励社团组织、学术机构开展对口交流合作,使合肥与长江经济带各主要城市的经济合作更具组织化、网络化和常态化,真正提高合作实效。第三,适应长江“黄金水道”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推进节奏,打破行政区划阻隔,以“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理念,考虑合肥港与芜湖外贸港口共建合营,考虑与上海港口和航运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内河与干流联通以及江海联运,畅通合肥对外经济低成本运输的“黄金水道”。 

  四要构建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型外经贸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促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发展,打造政府、中介机构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开放型经济综合服务体系,尽快建立“互联网+对外经济合作服务”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体系。 

  五要以国际先进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配套引进国际化医院、国际学校和国际化物业管理服务公司等,打造一批国际社区。第一,大力引进国际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和优质国际医疗资源,规划建设达到JCI(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认证标准的的综合性国际医院,为外籍医生来肥执业创造条件。第二,大力引进国外优质品牌教育培训机构,鼓励合作办学,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学校。适时在市高新区、经开区等外资企业和人员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化社区,明确国际社区与周边区域的功能衔接,使国际社区的管理、医疗服务、文化氛围和宗教场所等能够满足外籍人士和在肥侨胞的需要。第三,加快对接国际有关跨国劳动者社会保障的劳工公约,建立完善在肥工作的境外人员就业管理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境外投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发布投资国政策、法律、环境等信息,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 

  三、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立足国际化视野,做好全市开放口岸的顶层设计。 

  二要推进合肥综合保税区4个已签约的12吋晶圆生产基地(135亿元)、大健康产业园(28亿元)、徽商银行数据中心(20亿元)及合应半导体LCD驱动IC封装测试项目(20亿元)和在谈的广达显示终端产品制造城、富士康云物流综合服务平台、菜鸟跨境电子商务等大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三要继续发挥“合新欧”班列服务外经贸企业作用,鼓励更多的企业、更多“合肥造”产品通过“合新欧”班列走向欧洲市场。  

  四要加强合肥水运港与南京等港口合作,加快国际干线船公司及船代、货代公司引进工作。 

  五要建设好合肥空港水果进境指定口岸,早日建好运营公用型保税仓库,积极申创保税物流中心(B型),缩短进出口企业货物周转时间、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四、加快布点对接“一带一路” 

  一要沿“一带一路”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第一,扩大我市汽车及零部件、家电、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品向沿线国家(地区)出口;建立融资保险支持成套设备出口长效机制,推动装备和机械成套设备、笔记本电脑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品出口;加快我市新型平板显示、光伏电池及组件、LED外延及芯片、电子材料及元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第二,积极鼓励外向型大企业扩充产能,加大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支持外贸企业和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增加酒类、奶制品、水果、食品、日用品等国外高品质消费品进口,满足广大市民的消费需求。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对已建成营业的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和规划建设中的合肥综合保税区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的支持力度,减少进口商品的中间环节,降低进口商品价格,方便合肥及周边地区居民购买到物美价廉的海外产品。 

  二要沿“一带一路”引导企业投资兴业。第一,从高端市场、高端项目、高端模式入手,带动国内成套设备出口,以外贸带动外经,以外经促进外贸,支持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外贸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第二,推动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确定重点合作国别、优先领域、重点项目,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客商来肥考察。第三,支持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以工程总承包EPCBOT等方式承揽国际工程项目,有效带动机电设备、技术服务和劳务输出。第四,加大合肥“走出去”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建立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家电、汽车、装备制造、食品与农副产业加工等优势产业和产能过剩产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区或工业集中区。第五,推动智能语音、智能装备、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境外研发、营销等机构和研、产、销一体化产业园区。第六,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孵化好一批“走出去”企业,积极推进以行业协作和产业链合作为纽带,引导企业加强在“走出去”进程中的整合集成,逐步促进我市“走出去”由企业“单兵作战”向行业整体“集团军出击”方式转变。第七是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境外资源、能源项目合作开发,建立海外资源基地。  

  三要沿“一带一路”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第一,深化教育合作,引进沿线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合作开设国际学校,共同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和海外师资培训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依托友城、对俄合作等平台,推进开展学术、师生和青少年交流。第二,增强文化交流,参与国家“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与沿线互办文化节、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图书展、文艺演出等活动和重要体育赛事,支持投资建设合肥文化交流中心、图书分拨中心等。第三,推动旅游合作,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包装策划合肥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创建环巢湖国家休闲旅游区,打响巢湖旅游品牌,鼓励开拓沿线旅游市场。第四,加强卫生领域合作,开展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交流,支持在沿线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基地项目,设立中医中心、中医药分中心和开设中医药讲堂,推动合肥市优质涉外医疗园区建设。第五,推进科技对接,参与国家“科技伙伴计划”,与沿线共建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互动交流和创新合作对接机制,积极发展从事科技合作的中介机构,促进科技人员交流。第六,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共同开展新能源、大气污染防治、湖泊治理等研究,引进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共同培养环保人才。第七,开展对外友好交往,以人文交流为重点,重点推进与俄罗斯乌法市、萨马拉市、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市等发展友城关系,通过青年交往、学术往来、文化交流、经贸活动等形式,丰富民间交往内容。搭建合肥侨胞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华商(台商)与市内企业开展多领域投资合作。 

  (作者单位:合肥市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