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技艺”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发布时间:2021-11-11

它们像闪烁的星斗,在历史的天空里,灿烂辉煌,光耀古今。

如果说人类繁衍生存的历史像大河一样奔腾不息,源远流长,那么行驶在这条不竭河流之上的不沉之舟,无疑是一代又一代先人们筚路蓝缕、历经艰辛创造的不朽文明。它们像闪烁的星斗,在历史的天空里,灿烂辉煌,光耀古今。

传统技艺,作为伴随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谋生工具,既凝聚着祖先们高度的智慧,也是文明旅痕的忠实剪影。历经岁月风雨的磨洗,泥沙蚀尽,金光呈现。循着它的产生、发展、创造、继承的历史一路漫步行走,就会惊奇地发现,这是浩瀚的趣味海洋,是迷人的知识宫殿,是倦旅的休憩之所,是孤泊的温暖港湾,它生动地还原了人间生活的烟熏火燎、活色生香。这些如宝石一样斑斓的世相品类,常常令探寻者、摩习者兴味横生,乐此不疲。生活川流不息,而技艺代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技艺这门古老的行当已渐渐脱离它本初的含义,演变成了大众生活的民俗艺术,被赋予了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意蕴,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翻开典籍,有关技艺的解释汗牛充栋。但概括起来说,技艺是指人们使用工具或材料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才智、技术或品质性手艺,它富含一定的技巧性和创造性,需要经过长期摸索和反复实践才能掌握的武艺、工艺、表演艺术或特殊手艺。这些技艺,历经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淬炼钻研,臻于完善,最终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范式,变成了可贵的人类遗产,载入史册。

由技艺衍生出的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又被学者和研究人员,赋予了文化和哲学的深刻内涵。这些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远处的风景,既可泱泱群观,又可窃窃独览;既能映现于大众的梦境,又能潜藏于慧者的心海。因其群体性,所以像繁星散落四野;因其个体性,所以如大家闺秀,藏在深闺人未识。它们都是技艺灵光再现的躯壳,以不同的形态存身于世。

当我们迈开双脚,去感受岁月和人间的温度,那扑面而来、琳琅满目、凝聚着匠心独运的一件件技艺产品,每每使人叹为观止,惊诧莫名。每一件精美绝伦的技艺产品,每一件技艺绝活,都显示着民间艺人的慧心巧手,讲述着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同时,也无不见证着传统技艺的盛衰沧桑,成为我们难以忘却的乡愁。

合肥地区的历史悠久绵长,刀耕火种的农耕生活,长久以来都是其主要社会形态。长期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劳作方式,先人们创造积累了大量的工艺、技艺、手艺,有的时至今日仍然旺盛着蓬勃的生命力,比如各种风味小吃、剪纸艺术、中医中药等。随着这些民间匠人、艺人逐渐老去,抢救性发掘、间不容隙誊写已经迫在眉睫。人不能复生,而技艺是可以再现的。这些年来,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一大批有识之士已经自觉地担当起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他们在努力追寻传统文化根脉的同时,也在积极踏勘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结点,让历史鲜活起来,使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血脉偾张,成为现代生活的“网红打卡地”,抚慰心灵的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放眼当下,无论报纸、电视、广播,还是网络,有关这方面内容的版面、栏目、时段、专题不一而足。洋洋大观的背后,是人们对历史文化认知的重新回归,是不忘来源之路的集体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之所以传之久远的魂魄所系,这理所当然是一种文化自觉。

我有幸认识这样一批人,他们或青春靓丽、英姿勃发,或容颜苍老、华发飘飘,无一例外都是作家、艺术家。很多人在一亩方田,深耕厚植,享誉域外,但他们却主动放弃优渥的生活,走出书斋,走出象牙之塔,面对复兴传统文化的宏阔主题,秉持虔诚敬仰的心性,选择从最基础的、祖先赖以生存的传统技艺开始做起,历尽艰辛,遍访闾里,或抽丝剥茧,或寻迹穷究,字斟句酌,妙笔生花,亦铺陈写实,亦浓情阐发,以活泼生动的形式,为我们再现了传统技艺的神奇故事,为传统文化的百花园里培植了一株又一株古老技艺的奇花异草,摇曳多姿而香清益远。这种钟情于传统文化的冰清玉洁之美值得长久的珍爱与褒奖,有了这份感情与行动,不仅仅是“技艺”,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美好愿景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