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发布时间:2022-05-19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竞争和资源环境约束,长三角正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整合,打通约束科技协同创新的制度性堵点,以战略联盟和共同经济体为平台,综合集聚各种创新资源,持续深入推进联合攻关,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竞争和资源环境约束,长三角正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整合,打通约束科技协同创新的制度性堵点,以战略联盟和共同经济体为平台,综合集聚各种创新资源,持续深入推进联合攻关,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突破制度供给约束堵点、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聚焦重点领域,强化协同创新管理。一是加强创新战略、科技计划与科技政策的统筹协调,通过跨区域调控目标的设定、重大基础设施的系统布局、重要科技创新资源的开发和政策措施的统一标准,构建分工合理的长三角创新发展格局。二是充分发挥区域内国家创新中心和科研中心的作用,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创新思想,聚焦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卡脖子”技术等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联合申报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组建长三角科研团队,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协同创新关系。三是搭建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和成果转化对接与技术转移转让的绿色通道,促进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护及科技咨询服务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长三角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落地。

深化改革攻坚,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一是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金融机构为支撑,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联动合作机制。二是优化整合科技信息资源,以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江苏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安徽科技大市场为载体,共同建立跨区域、涵盖从研发到产业化全过程的功能完备、协同协作的技术市场体系,推动三省一市科研设备、科技情报共享,实验室、实践基地共用,科研人员双聘等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三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和支持区域内科技创新活动采取股份化运作等方式,允许跨地区资本和民营资本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进行联合投资,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突出创新服务,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一是统筹区域创新优势,集合力量共建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强化重大科技项目要素支撑,形成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二是深化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建设,通过开展创新研发、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三是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智力密集的优势,以技术中介服务、创业投资服务、技术评估服务、技术推广服务及综合配套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引导支持区域内的标杆企业牵头成立科技中介服务联盟,培育和发展一批服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信用名誉好的科技中介机构,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善用市场逻辑,营造协同创新环境。一是打造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生态,积极利用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创新金融工具,鼓励成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用于促进科创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创业及股权投资机构,推动科技创新券在长三角的通用通兑。二是始终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以兼职教授、客座专家、退休返聘、星期天工程师等灵活方式,采取股权激励、技术入股、订单式科技合作等形式引才用才,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人才共同体。三是规范完善文化合作的信誉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搭建文化联动平台,加强江南文化文脉与当代传承的有机融合,建构科学合理的区域文化市场,防止文化的同质化和单一化倾向,促进长三角文化的协同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本文为“安徽省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项目(202006f0105007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