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都市圈建设对合肥都市圈的启示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发布时间:2022-09-30

  国内知名都市圈建设经验

  1.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是我国最早跨省共建的都市圈之一,范围包括江苏省的南京市、扬州市、镇江市、淮安市以及常州市的金坛区、溧阳市,安徽省的马鞍山市、芜湖市、滁州市、宣城市,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南京都市圈的发展主要特色:一是积极推进同城化。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公路交通建设,开通南京至圈内城市公交线路,公共服务同城化,宁镇扬、宁马滁同城化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圈内主要节点城市间形成了“一日工作圈”“半日生活圈”。二是打造跨界融合“新样本”,跨省园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南京正与滁州、马鞍山合作,共建多个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规划管理、土地管理、重大项目管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创新取得了经验,尤其是江宁(南京)-博望(马鞍山)开发园区重点突出产城融合同城化发展和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2.杭州都市圈

  杭州都市圈范围包括浙江的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衢州市和安徽的黄山市,区域总面积5.3万平方公里。杭州都市圈的发展特色主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创新协调机制。建立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主要做好都市圈建设组织与协调工作,如共建合作项目,商讨和规范区域竞争与合作秩序;设立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主要负责都市圈的日常协调和监督工作;设立杭州都市圈专业委员会。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还组建了规划、环保、交通等专业委员会及民进、共青团联席会议,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二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共担机制,对于跨区域的重大工程项目,按照属地和“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承担”原则,投资单位、受益单位承担建设责任;探索区域建设项目利益共享机制,在跨区域的产业转移、土地指标、利税分成、节能减排、水环境治理等方面探索收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建立区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通过产业规划、政策引导,按照杭州都市圈内的产业布局分工和区域特色,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将特色产业相对集中,防止低层次高污高排高耗企业的转移。三是建立研究交流机制。聘请部门、省市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组建杭州都市圈专家委员会,对杭州都市圈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建立都市圈发展论坛,每年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区域发展主题,召开专家论坛会议,邀请国内外、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商讨。

  3.深圳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的前身是深莞惠经济圈,目前包括深圳、汕尾(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惠州、东莞、河源五个城市。深圳都市圈在城市间互联互通,产业、社会、空间深度合作,住房、教育、社保、医疗等方面推出了许多措施,其中最有特色是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在东莞、惠州邻近的深圳地区建设跨行政边界的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试验区实现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试验区内的生产总值、税收存量归属地所有,增量由三地政府分成。深圳和河源、汕尾共建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已经形成“深圳总部+深汕基地、研发+生产”的发展模式,引进华为、华润、腾讯等大数据产业项目,创造了“飞地经济”新样板。

  对合肥都市圈建设的启示

  1.做强核心城市

  南京、杭州、深圳都市圈,都有一个强大的核心城市。作为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城市,2020年合肥市GDP超万亿元,整体实力相对还不够强,因此,合肥都市圈要加强核心城市建设,增强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增强都市圈的凝聚力。

  2.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公共服务同城化

  合肥都市圈水运、公路和轨道交通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建设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和蚌埠淮河航运枢纽、打造合肥江淮航运中心为重点,不断提升合肥都市圈水运通江达海水平。推进城际铁路串城,加密公路网,推进合肥新桥机场二期建设,加快建设支线机场。推进公共服务同城化,加快都市圈内各项“一卡通”服务。

  3.构建产业分工与协作发展体系

  当前合肥都市圈内部还没有形成有序的产业梯度,都市圈城市间存在产业同构同质化现象,缺乏强大的产业龙头带动,互补性、配套性不强。要借鉴南京都市圈和深圳都圈合作园区经验,加强跨区域产业合作,推进合作共建园区建设,建立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

  4.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

  合肥都市圈虽建立了一定的协调机制,但存在兼职人员多、机制错位和缺位问题。可借鉴杭州都市圈的建设经验,健全省、市多层级的协调机制,健全协调机构,充实专职人员,推进市长联席会议的机制化、法制化,构建交通、产业、卫生、教育、环保等多领域的推进机制,推动各领域一体化齐头并进。

  5.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杭州都市圈推进机制除政府外,还有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对都市圈的一体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鼓励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合肥都市圈建设,在参与决策与监督,促进政府、企业与公民合作,协调各组织关系等方面发挥作用。要搭建研究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力对合肥都市圈支撑决策作用,不断为都市圈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

  【作者:张谋贵;作者单位:安徽省社科院;本文系2022年度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路径研究”(HFSKYY2022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