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遗”文化 打造“文化之城”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发布时间:2022-09-30

  近年来,合肥市在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中,陆续建立了一系列保护及传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保护不科学、缺乏规划、队伍建设和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之根,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合肥市打造文化之城具有重要意义。

  健全认定机制。科学合理设置认定标准。取消用“代表”的形式认定“非遗”文化传承人,改为“非遗”项目认定后,根据其传承者的艺术水准、社会贡献等方面的综合因素给予认定为“传承人”身份即可,既能促使传承人提高技艺,也能鼓励年轻人去拜师学艺,不断扩大“非遗”传承人数量,进一步推广非遗项目。认定程序要多渠道,突破传统的个人申请与他人推荐相结合的认定程序,政府要主动寻找和发现“非遗”传承人,同时鼓励群众多推荐“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并且由专人去调查登记,协助申请。

  加大扶持力度。对本地的“非遗”传承人做好普查登记后,对于特定弱势的非遗传承人群体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为他们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建立专门的非遗传承人保护基金会。加强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营造氛围,让群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拓展非物质文化产品的市场,增加“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收入。

  加强载体创新。建立立体式的“合肥民间文化艺术陈列馆”。采用动、静结合,运用文字、录音、摄影、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建立文化遗产资料库、数据库等,不断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并将资料归类陈列,整理出版。对有条件传承的,则在传承上下功夫;对无法传承的,则建立档案。各级政府提炼当地的特色文化,开展民间文化保护活动,通过对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命名,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支持传承人带徒授艺,加大民间艺术的传承队伍,培养一批符合时代发展与需求的“非遗”传承人。

  (作者:王琼;作者单位:肥西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