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文旅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发布时间:2023-01-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是振兴的基础,要努力将生态农业发展成生态产业,推动乡村的永续发展。近年来,以碎片化、短距离为特征的短时、短途、高频的本地游、周边游、“微度假”迅速兴起,乡村成为市民休闲重要目的地,乡村文旅产业随之萌发出乡村振兴的强动能。

  乡村文旅是生态美的绿色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绿色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乡村是发展的根基,是整体建设的生态大后方,伴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而体验乡村、亲近原野,正是乡村文旅提供给都市居民融入自然的机会。原始的农耕生活将快节奏拉慢,让市民在生态田园中享受山水林田湖草,拥有全身心浸入式的精神理疗。可以说,乡村文旅是直接将生态美变为绿色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

  乡村文旅是保障型的民生产业。“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文旅产业着眼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其发展的基础是乡村建设,从早期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网、通公交、通物流到农房整修、庭院美化、污水整治、移风易俗,再搭配文化活动、景点维保、非遗传承等,逐步让乡村共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同样因文旅产业发展,也带来了乡村电商、乡镇企业的产业振兴和“筑巢还凤”的人才振兴。伴随乡村旅居服务开展,城市人群以“新农人”身份进入乡村生活,带来消费、资金和人才资源,“新农人”和原住民一同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以组织振兴继续促进乡村建设。我们的乡村文旅,瞄准城乡民生发展,还原原生态的乡村生活,让人们在乡村里享受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文旅改变乡村,乡村成就文旅,两者成为彼此的推动力。

  乡村文旅是历史感的传统产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耕易耨乡村文旅资源是唤醒历史,而非打破传统,是传统文化创新的来源。以农业、畜牧业、传统手工业为主的乡村生产方式是保障人类生存延续的基本模式,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自然节奏是最为健康的生活态度,以乡村传统生活用具和美食整合的乡村景象是萦绕在很多人灵魂深处的乡愁牵挂,以传统节日、宗族观念集锦成的故事脉络是记忆里的历史积淀。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不同于打造网络虚拟世界、也不同于资本化造梦,他是历史传统的复苏,需要用文化规划旅游,借旅游传承文化,将乡村风土人情以写实的方式融入产业发展,才能实现乡村建设和振兴。

  乡村文旅是科技化的创新产业。数字化创新能够推动乡村文旅产业IP衍生出多重发展空间。精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标志物形象等,打造出文旅产业IP,结合数字化服务,初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线上宣传和预约管理。同时注重IP多元研发,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智能机器人、VR、AR等技术赋能,创新出乡村文旅的外延产业链。融合现实和虚拟,从单纯的游览拓展到教育、培训、康养、社交多个领域,打造出特色美食、手工艺品、文创、服饰箱包、美妆饰品等多个产品群,提升文旅活动中人均消费数量和持续性消费时长。科技创新让乡村潜力无限。

  乡村文旅在涵养绿水青山、保护历史遗迹、配套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以农业为主培育出多种业态和特色产品。通过城乡居民的互动,促进了城乡融合、满足了双方需求,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文旅弘扬乡村历史,实现传统文化的丰盈;乡村文旅重塑组织结构,实现原住民和新农人的共生。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要坚持做好全域整体规划、走好品牌化道路、选拔文旅领头人才、打造更多精品线路。

  (作者:朱梦姗;作者单位:中共合肥市委党校;本文系合肥市市情研究会2022年课题“合肥市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