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之路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发布时间:2023-02-17

  □张崇旺 刘俊显

  农稳则天下安,农兴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对“三农”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之路。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之路,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切实做到“四个立足”。

  一要立足我国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但仍旧存在不可忽视的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若不解决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无法再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全体人民提供美好生活。因此,我国在新时代发展历程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借以提升城乡生产力水平。尤其是乡村振兴成了进一步拓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产业振兴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有力推动着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二要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情,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必须直面这一资源禀赋,以提升农业可持续性和发展韧性。一是依靠土地资源的可再生性赋能农业强国建设。做好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循环利用工作,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种植出能养活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农副产品,让粮食安全成为农业强国建设道路的定盘星。二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源赋能农业强国建设。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三是依靠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赋能农业强国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经营道路,扎根办好中国农副产品的自主品牌,适应市场内需,及时做到有效供给。同时,要稳中求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四是依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资源赋能农业强国。广大乡村应积极构建“引流+培育+提升”的人才回流机制,以更多优秀的农业人才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三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出了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的农耕文明遗产。具体表现在:一是体现着人与人和睦相处的良好关系。一方面,农业文明时代形成的孝老爱亲、耕读传家的人际传统,使家庭、宗族内部成员之间有着较为稳固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农耕劳动具有社会性,“言耕者必言耦,以非耦不能善其耕也”。从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到挖渠建陂、兴修水利,无不需要人们的集体劳动和互助合作,在此过程中自发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为维持人伦秩序产生重要影响。二是呈现出人与社会共生共促的发展样态。农耕文明不仅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从地理布局来看,基于中国传统社会地域的广阔性和自然生产条件的差异性,中国自古便形成了种植业、游牧业、渔猎业等多种小农经济形式,使种养结合、农牧交错等农业生产形式交融并存。从农耕文化的影响力来看,传统的宅院村落、特色的农业景观、丰富的民间艺术、精彩的节庆活动、淳朴的乡风民俗等历史遗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智慧、价值理念,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产需要和文化供给需要。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根和魂。

  四要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新时代要走好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之路,必须处理好以下两大关系: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之间的关系。要彻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以及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老路,构架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技术路线与施工蓝图,始终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绿色低碳循环模式作为农业农村发展主要转型方向,坚持从端牢14亿人民手上的饭碗出发,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出一套既能打基础又能管长远的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建设方案。二是“绿水青山”生态财富观与“金山银山”经济财富观的关系。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牢固树立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强化对国土空间重要生态系统的维护与恢复,增强降碳减污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力度,最终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兼具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休耕轮作制度,让农田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农民有可持续使用的致富资源。惟其如此,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绿色根基。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