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丛书 ——读《淮河文化丛书》有感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发布时间:2023-03-03

  □李 玉

  淮河,在古代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为“四渎”;在当代是中国七大名河之一。同长江、黄河一样,淮河记录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与不懈奋斗的历史,留下许多精彩故事,形成了特色的地理风貌与社会风情,从而汇聚成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

  与众多关于淮河水文、水质、水患,以及导淮、治淮的著述成果有所不同,阜阳师范大学部分教师在吴海涛、李良玉两位先生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淮河流域社会文化史研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持续推进相关工作。作为阶段性成果,该团队近来由黄山书社推出一套《淮河文化丛书》,共计八册,笔者有幸先捧读其中的五本,颇觉这是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论著。

  首先,结构规整,内涵丰富。丛书各册均以“淮河流域”为视域,分别从“早期文明”“历史人物”“名家大族”“史城古镇”“灾害与治理”“战争风云”“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个方面展开考察,从而构建了立体而又丰富的淮河文化论述体系。这样的结构布局与研究设计,不仅扩大了“文化史”的视野,而且有利于深化淮河专题史研究。

  其次,研究起点高。本丛书依托于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安徽省皖北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是各位作者长期学术积累的阶段性成果(有的作者围绕着相关议题已经发表10篇学术论文),体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最新的研究状态,从而为确保这套丛书的整体学术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可读性较强。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令人“望之俨然”,甚至“敬而远之”的特点不同,本丛书在章节编排、标题设计、行文风格、内容表述、文图配合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较大的“平民化”色彩,使文本具有较好的阅读流畅性,很容易引人入胜,使读者基本可以一气读完。看得出,本丛书作者在“学术的通俗化”表达与“通俗的学术成果创作”方面无疑进行了许多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术为人民服务的用意。

  第四,具有相当的资鉴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认真研究与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是当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淮河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留下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本丛书作者系统梳理、深入研究淮河文化的立意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造就新文化、服务新文化,为今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见丛书总序)。这种指导思想在各分册都得到相应的体现,从而在总体上凸显了本丛书的当代资鉴价值。

  当然,作为一套集体成果,各册因于专题的不同,在具体写作风格方面存有较大差异。研究起止时限也不尽相同,有的下迄近代,有的截至当代。各册虽然在学术著作的通俗化表达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取得了各自的成效,但如果过多考虑“可读性”,又会使学术研究的深度受到一定影响。有些议题与章节似有宽泛有余、专精有限之感。

  总体而言,本丛书在探索讲好淮河文化“故事”方面显现了诸多特色,虽然尚有一定的拓展余地与提升空间,但瑕不掩瑜。希望作者团队再接再厉,更上层楼,在淮河文化史研究方面不断得到更多高水平成果。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