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发布时间:2023-04-07

  □郭 鑫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和落脚点。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是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一是用好用足财政资金奖补、政府贴息贷款等政策资源,全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以“输血”激活“造血”。二是积极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公司+园区+社员”等模式,促进农村村集体与农户互助共赢。三是支持、引导村集体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和自身优势,通过自主出资经营、招商引资合作、村民入股合资等形式,让村民人人做合伙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聚焦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产业管就业,产业管收入。引导、支持村集体兴办电子商务企业、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农村淘宝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做好农村“土特产”文章,依托农村特色农产品等资源,推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网络化销售,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和效益。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继续把握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线。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土涵万物,地发千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稳妥有序推进”表明改革的进程和节奏,“稳”在当头、“慎”在进程,在改革进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注重不立不破,先立后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利用市场经济的力量,合理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存量土地,优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从而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打破城乡二元土地结构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本土培养与外部引进人才相结合。一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培养乡村基础教育人才,以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培养乡村本土人才,贯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养具有基本道德素养、基础教育知识和基本实用技能的适龄儿童及青少年。利用好对农村有浓厚情结的退休人员、教师等知识分子,与有能力、有想法、敢创新的新乡贤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打好乡村基础教育工作的底子。二是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培养乡村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业能力培训,不断吸引壮大新一代本土企业家群体,要引进从乡村走出的“能人”和新乡贤,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惜农民的农村工作人员。通过开班培训、专题交流、实践操作、日常锻炼等方式,开展创新创业领头人实践培训,大力挖掘有能力、有潜力、有活力的返乡人群。搭建创业平台,以城带乡建立农村创新创业产业园区,建立人才产业园区孵化基地。一方面,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引进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农业手工作坊等,鼓励、支持、引导产业发展,为本地企业发展保驾护航,齐力推进企业做大做强,为农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另一方面,做好返乡人员创业就业的相关配套措施。

  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从“智慧党建+乡村治理”模式、村务公开“线上+线下”模式到“应急管理+数字化”模式,互联网和大数据正贯穿在乡村治理的整个过程中。“智慧党建+乡村治理”模式,乡村应积极运用“科技+”“互联网+”等手段,搭建智能化网络平台,创造性地推行乡村振兴进程中成果的信息化管理,巩固提升改革精细性和实效性。创新性地构建村务公开“线上+线下”模式,数字化赋能乡村党建,党群服务实现“智慧转型”;数字化赋能村级事务,乡村治理实现“共治共享”;数字化赋能村级财务,财务管理实现“分厘必较”。便民服务“指尖化”的获得与满足,问题诉求“实时评”的受理与反馈,极大地增进了改革效率、提升了矛盾化解水平、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创设性地构建“应急管理+数字化模式”,在应对非常态化管理时要有应急能力和防风险能力,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常态化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搭建处理应急事件的平台,帮助作出自动判别和辅助决策的系统,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做好相应防范措施。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