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优质人文资源转化利用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发布时间:2023-06-16

□胡云峰

发挥人文资源优势,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是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安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历史悠久,文化汇聚,人文资源丰富。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我们要在保护传承的同时,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对优质人文资源的转化利用,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人文资源利用的原则

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现代化持续推进,传统人文资源既面临挑战,又迎来机遇。挑战在于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小农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嬗变。保护人文资源就是通过留下文档或资料,寻找传承人,形成传承作坊,寻求新的传播媒介和受众,保存人文资源的火种。主要是利用这些人文资源作为依托、体验载体、鉴赏对象,进行商品化设计、包装和营销。对传统人文资源的利用,是对传统人文资源的延续和拓展新的存在样态。

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数字化和虚拟化是现代文明发展趋势之一,紧紧依靠现代数字技术,对传统人文资源进行数字化收藏、储存、展示、传播、享受,将成为激发传统人文资源产能,发挥人文资源优势的必然路径。通过影视、游戏、网络直播、教材等样态,对人文资源进行包装、拓展、传播是人文资源取得大规模传播推广的重要举措。需要注意的是,在数字化包装、拓展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度包装以及离谱拓展,要把握好包装力度和审美原则,淡妆浓抹总相宜。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传承主要是保持原文化的内容、素材、形式、样貌、韵味、精神特质。创新主要是指对传统文化要素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精神创新,创新主要根据当代大众的鉴赏品味和意识形态原则来进行。要把握传承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守正创新,关键是要把握住传统人文资源中的灵魂和精神。

研究与宣传相结合。目前对安徽优质文化资源的研究,越典型的文化圈研究越多,对于宋元明清以降的文化研究超过对宋前的文化研究,对南方文化的研究超越对北方文化的研究。要加强对过去比较忽视的文化要素和现象的深挖和研究,特别是庐州文化和淮河文化在目前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传统报刊传媒要为人文资源研究开辟“绿色通道”,鼓励通过新兴数字传媒、网络平台对人文资源进行展示、介绍或发布。

人文资源利用的路径

产品研发重视体验设计。产品研发处于人文资源利用的头部,是搞好人文资源利用的前提。体验设计又是产品研发的重要环节,文化产品不能停留于纸面介绍或博物馆式的静默呈现,它还需要让受众参与其中。参与式享受和消费将是未来文旅发展的重要面相。体验设计要把握住如下原则:一是生动性,生动的景观呈现能够使得受众获得审美愉悦。二是深刻性,入心入脑的哲理式体验能够捕获受众的心灵,这是很多文化遗产具备的潜质;还有一种深刻性是对心理的挑战,冲击、颠覆常态的心理状态,能够捕获心灵的“奇点”(此时常规失效),甚至越界。三是趣味性,主要是给受众一种放松的心灵体验。四是穿越性,使得受众穿越到历史或未来中去,前者给人惊讶,后者给人遐想。体验设计要避免走入低俗、庸俗甚至触犯法律的误区,设计时还要注意对人文资源的保护,防止过度包装和开发导致的破坏。

积极探索数字化承载与多媒体宣传。各地积极发展生态(含自然生态或历史生态)文旅产业,需要各显神通;而通过数字化呈现和多媒体(含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传播,增加活动创意、积极引流、吸引受众和粉丝打卡则是未来文旅发展的必由之路。比如最近“淄博烧烤”在五一旅游潮中“火出圈”,究其原因有地域文化、独特口味、网络推广、政通人和、品牌形象等。这里面有内功,也有巧劲,巧就巧在抓住一点,极致放大,从而在受众中产生巨大的名片效应和从众效应。

积极倡导守正的市场化营销策略。各地在向市场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或IP时,必须遵循守正的原则。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出奇、追求差异化、精细化往往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策略,但是“出奇”还必须守正,守住从当地实际出发的正,守住不破坏生态和社会文明底线和公俗良知的正,守住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正。在守正的基础上,再追求差异化竞争优势、个性化创意魅力,这样人文资源转为发展优势才能积极持续,集腋成裘,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年度新文科基金“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研究”(批准号:FSSF-S-22020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2021年度科研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文章时代意义研究”的成果之一]